三段温暖对话(在现场) 社会·法治人民网

    【老街腾龙公司】1月9日,在定日县昌所乡古榕村安置点,建筑工人正在抢建移动板房。


    人民日报记者翁启宇摄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后的三天里,记者记录了三段参加抗震救灾的党员与灾民的温馨对话。


    第一次谈话发生在1月8日7时40分左右,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产房。


    产房里,婴儿的哭声响亮而清晰。


    婴儿和他的母亲都来自地震震中昌所乡扎村。他们是地震后第一批成功出生的新生儿。


    7日,母亲一家人原计划前往定日县人民医院救治,但突如其来的地震打乱了原本的安排。当晚,一家人抵达定日县人民医院,后转至日喀则市人民医院。


    “看病历,母亲的血压很高,而且有很多异常指标。”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急诊室里,妇产科主任、党员蒲驰正在焦急等待。“不要让这条路上发生任何情况。”


    8日凌晨1时30分,载着母亲的救护车进入急诊室,普奇立即联系多个科室进行会诊。经过一夜的努力,母亲的病情稳定下来。


    8日7时40分,宝宝顺利出生。


    “宝宝重6斤,各项指标都很健康。”扑哧走出病房,松了口气,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娘家人。


    “谢谢你!”看着即将走进另一个病房的普奇,家属连忙道谢:“这个孩子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希望,谢谢。”


    第二次谈话是9日下午5点在长所乡古榕村安置点进行的。


    这次谈话是关于移动活动板房的建造。


    参与对话的双方分别是受灾村民旺嘎和来到一线支援的共产党员普布扎西。


    古榕村的尽头,一辆挂着抗震救灾横幅的大卡车缓缓停了下来,一辆绿色的吊车卸下了坚实坚实的木板。远处,几座木屋已经初具规模。


    “新建的活动板房是给我们住的吗?”旺加问道。地震发生后的这几天,他们一家九口就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为了晚上御寒,他们需要炉子和厚被子。


    长所乡古榕村安置点海拔4300米以上,夜间气温可低至负20摄氏度。与普通帐篷相比,活动房屋更防风、更保暖,更有利于保证居民冬季取暖。


    “当然,这些新建的活动板房是为我们村的受灾群众准备的。”普布扎西说道。


    为确保受灾群众从紧急临时安置转为固定过渡安置,震后第二天,第一批新建折叠板房就抵达定日县。


    “一、二、三!一、二、三……”起重机摇动了板房,折叠后的圆形板房立即立正。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村干部齐心协力,将前后两侧从地面推开。10分钟,一栋活动板房就可以建成。


    “活动板房面积18平方米,配有钢架床。”走进活动房,普布扎西向旺加介绍,“我们今晚会尝试通电,然后你和你的家人就能得到电暖气,会比我们现在住的帐篷暖和。”


    目前,古榕村已完成34套活动板房建设,预计可容纳200余人。


    看到坚固的新“家”,旺加握着普布扎西的手说:“谢谢你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第三次谈话发生在9日晚上8点,当时地点在曲罗乡吉雄村安置点。


    正是晚饭时间,巴丹一家住的帐篷里火苗摇曳,柴火燃烧的声音噼啪作响。


    帐篷里,新鲜的蔬菜摆放整齐。“这是赵树峰警官给我们带来的。”看着红红的西红柿,巴丹的脸也被火映红了。


    所说的赵树峰巴丹是一名共产党员,在佐贺县公安局甲甲镇派出所担任指导员。这次他来到曲罗乡支援抗震救灾。


    冬天的高原,新鲜蔬菜稀缺,但在这里,54户人家都收到了。


    “这么冷的天气,警察干活也不容易,挨家挨户给我们送菜。”巴丹指着帐篷一角堆着的白菜。“这是昨天赵警官给我们家送来的,今天早上,解放军也给我们家送来了蔬菜。”士兵来找我,我们正在送罐头肉。”


    说话间,赵树峰打开了帐篷门,问道:“吃饭了吗?今天在家做了什么饭菜?”刚进屋的赵树峰揉了揉冻红的耳朵,坐了下来。他把手伸到炉边取暖。


    “今天我们炒青椒肉丝,做了烤白菜罐头。”巴丹答道:“你要坐下来吃点东西吗?”


    “我们单位有吃的,下面的餐厅我帮你安排。”我得去看看才吃。”赵树峰站起身来,边走边转身说道:“如果你还需要什么,就告诉我,我给你。”


    帐篷里,摆满了新鲜烹制的菜肴。当我们到达炉子前时,一家人围坐在炉子周围。房间里暖洋洋的,巴丹心里暖暖的,“这么冷的天,谢谢党让我们吃到了新鲜的蔬菜,我真的很感激。”


    地震发生后,灾民收到粮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74.3万吨,大部分安置点都有新鲜干净的蔬菜。


上一篇:连根拔除窝点 彻底查清真相 公安机关侦办缅北明家犯罪集团案件实录
下一篇:省委社会工作会议召开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